Skip to content

核酸的Tm及其影响因素

若是单独研究双螺旋DNA的热变性,则可发现它是在很窄的温度内发生的,与晶体在熔点时突然熔化的情形相似,因此DNA也具有“熔点”,用Tm表示。

Tm是指DNA双螺旋有一半发生热变性或有一半氢键因受热破坏时相应的温度,DNA的Tm值通常在82~95℃。

若以温度(T)对DNA溶液的紫外吸光度作图,得到的DNA变性曲线通常为S形。S形曲线下方平坦段,表示DNA的氢键尚未破坏;当加热到某一温度,氢键突然断裂,DNA迅速解链,同时伴随着吸光率的陡然上升,这对应于曲线中段陡直的部分:此后因“无链可解”而出现增色效应丧失的上方平坦段。

如果需要强调热变性与增色效应之间的关系,那么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定义,即让增色效应达到一半时的温度作为Tm,它在S形曲线上相当于吸光率增加的中点处所对应的横坐标。

影响因素

DNA的Tm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,至少受到4种因素的影响:

DNA的均一性

DNA的均一性有两种不同的含义:第一种是指DNA序列的均一性,如人工合成的poly[d(A-T)]或poly[d(C-G)]具有高度的均一性,这是因为它们只含有一种碱基对。与天然DNA相比,这些人工合成的高度均一性DNA的值范围就很窄,这是因为它们在变性时的氢键断裂几乎同时进行,所要求的变性温度更趋于一致;

第二种是指待测样品DNA的组成是否均一,即是否含有其他杂DNA的污染。例如,所测样品中只含有一种病毒DNA,其Tm值的范围就窄,若混有其他来源的DNA,Tm值范围就变宽。

总的说来,某种DNA均一性越高,变性时DNA双螺旋之间的氢键断裂所需能量就接近,其Tm值范围就越窄。反之亦然。

GC含量

在溶剂条件固定的前提下,Tm值的高低取决于DNA分子中的GC含量。

GC含量越高,Tm值越高。这是因为GC碱基对具有3个氢键,比AT碱基对多1个,而且产生的碱基堆积力更高。

显然破坏GC碱基对比破坏AT碱基对需要付出更多的能量,故GC含量高的DNA,其Tm也高。实验证明,DNA的Tm值与其GC含量成正相关。

DNA溶解在0.2mol/L NaCl溶液中,Tm值与GC含量(ω)百分比的这种关系可用以下经验公式来表示:ω %(G+C)=2.44(Tm - 69.3 ℃)

离子强度

溶液中的阳离子能够中和或屏蔽DNA主链上磷酸基团的负电荷,减弱两条链之间的排斥而增强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。因此,溶液中的离子强度越高,Tm值越大。

双螺旋的长度

如果其他因素一样,显然双螺旋越长,即碱基对数目越多,维持双螺旋稳定的氢键数目就越多,碱基堆积力就越强,Tm值也就越大。

除了上述4种因素以外,许多容易形成氢键的试剂(如尿素和甲酰胺)能够破坏碱基对之间的氢键,因此可以降低DNA的Tm值。

那些能够提高碱基溶解性的试剂(如甲醇),或者能够破坏DNA分子外被水化层的试剂(如三氯乙酸),因能减弱碱基之间的疏水作用,也会导致Tm的下降。

某些蛋白质(如单链DNA结合蛋白)因为能够稳定DNA单链状态,也能降低Tm值。相反,许多蛋白质在与DNA结合以后,能够稳定双螺旋结构而阻止DNA变性,因此反而提高了Tm值。

RNA的热变性

RNA的Tm值较为复杂,对于双链RNA来说,其Trn值的性质与DNA相近。但绝大多数RNA为单链,其分子内的双螺旋区域有限。因此,一方面在变性时,性质变化程度不及DNA,另一方面则是它的Tm值较低、变性曲线较宽。